垃圾分类可能是除了新冠之外最热门的话题了。
先是上海出台“史上最严”的垃圾管理条例,再到国内大中小城市对垃圾分类的重视,一场事关千万门户的变革正在进行。
而作为垃圾分类中不可忽视的装潢垃圾的分类也在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革新,装潢垃圾分类可以说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倘若分类过程不合理,将不会达到资源循环利用的最大化,直接关系到分拣的最后成败。特别是在一些垃圾处理能力及有限的末端城市,大多数只能通过填埋的形式处理,错误的分类不仅不能高效的回收有价值的资源,还间接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
01
城市文明的标尺
在快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陶醉在繁华都市生活中,城市的垃圾之患也在愈演愈烈。目前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已经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局,堆积在空气中的垃圾产生了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有毒气体,每年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进行填埋,并滋生了难以计量的致病微生物。
新冠肺炎的传染也与这些现状不可分割。
作为人类文明的伴生品,垃圾分类的必要性也就有了新的解释,不单单是城市环境持续优化的当务之急,也是当下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衡量一座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管理能力和市民素质的综合标杆。
譬如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德国,目前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达65.6%,被视为全球垃圾分类水平最高的国家。
但德国的垃圾分类绝非一蹴而就,为了强化垃圾分类的习惯,德国甚至施行了“连坐式”的惩罚措施,如果发现某处垃圾没有严格分类投放,将对附近小区的物业管理员和全体居民发放警告信,提高这片居民区的垃圾清理费,物业与居民自管会将逐一排查,直至找到“罪魁祸首”。
沿循这样的逻辑,垃圾分类可以说是对社会精细化治理能力的实质性演练,不同环节的分工协作、有序管理、责任划分、规范监督等等,需要各方治理力量的协调配合。垃圾分类检验的是城市居民的自律和自觉,折射了城市的文明建设进程,本质上也是对城市基层治理能力的一次摸底检验。
02
上海交出的答卷
当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垃圾分类等城市文明的标尺性因素自然不应缺席。最早交出答卷的正是上海,身为国内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风向标,在垃圾分类中再一次扮演了“示范生”的角色。
率先向垃圾分类“宣战”的上海,作为国内第一个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一开始也走了不少的弯路。最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上海的垃圾分类都是严管严查模式,即在社区设置专人看管垃圾桶,制定了严格的罚款制度。“史上最严”式的垃圾分类管理,一度让缺少分类习惯的市民感到措手不及。
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中,上海找到了 “科技+管理” 的正确方向,改变了过去的人海战术,构建起全流程的垃圾分类监管体系,将智慧监管的理念覆盖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全过程。
典型的分拣示范企业——上海千华众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了浦东新区装修垃圾分类智慧监管平台,将垃圾分类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纳入监管的范畴,包括全程物流管理、智慧监督管理、业务报表管理、公众互动管理、智能现场检查等功能,同时深入对接上海市浦东新区的一网统管,通过一张屏就能掌握全区设施设备全景、各类垃圾收运物流去向及异常问题追踪、垃圾量数据及趋势分析等能力。其中几个功能分别是:
电子联单功能:从源头(装修垃圾/拆违拆迁)—运输—末端处置,实现两点一线全过程实时管理。通过电子联单管理可实时记录每车装修垃圾/拆迁垃圾废弃物的产地、数量、种类、运输车辆、运输轨迹、处置场所等信息,真正实现每吨装修废弃物的处理去向都有迹可循。
统计分析功能:自动生成各种报表,包括静态基础信息统计、垃圾处理作业分析统计、应急处置统计分析、作业成效对比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对应垃圾处理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管理,合理设计规划管理模式,提升作业质量降低运营成本,用数字评估和推动垃圾分类管理实效。
共享功能:系统覆盖了住建、交通、水务、交警等各级监管部门、建设单位、受纳单位、车辆运输单位等用户,实现多部门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03
写在最后
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已经无须赘述。
既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应该未雨绸缪的问题,也深度影响着每一位市民的幸福感。可站在社会治理的维度上,垃圾分类仍然是一场长期的博弈,大多数城市还处于“他律”的阶段,监管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所幸这是一个技术改变世界的时代,新科技正在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赋能城市治理的每一个节点,就像在这场围绕垃圾分类展开的治理、技术和文明的协奏中,上海已经给出了切实的答案。
中型装修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单线日处理量约700-1000立方
小型装修垃圾分拣处理中心:单线日处理量约300-500立方
微型装修垃圾分拣处理中心:日处理能力达200-400立方
这里聚焦
国内与国际环境热点资讯和深度观察
国内先进的垃圾分拣设备和处理技术
及引领型机构的环保理念和最新行动等信息
快点扫码关注吧!
Tags :
0 分享
联系我们